【圖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預防與治療
林瑞祥 教授
李佩芬 衛教師
視網膜病變 案例一
33年前王先生在工作時,兩個月突然暴瘦10公斤,後來去醫院檢查才發現為糖尿病,後來住院治療並透過藥物以及施打胰島素,血糖才慢慢控制下來。
5年前,在大陸工作期間,一覺睡醒突然視力變模糊,回台就醫未改善,最後被判定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目前視力狀況左眼全盲、右眼0.3,每月需至眼科回診接受治療。
王先生每三個月回診一次,目前每天規律注射胰島素,血糖控制在120~180 mg/dL之間。王先生持續透過運動與飲食控制,並由太太協助測量血糖濃度控制糖尿病。
視網膜病變 案例二
26年前陳太太在生完第2胎後,經醫生檢查發現陳太太有糖尿病。一開始先吃藥控制,因控制不下來,後改施打胰島素。但當時飯前血糖濃度高到200~300 mg/dL,雖有依照衛教師的建議調整飲食,但血糖濃度仍在180 mg/dL以上。
6年前,陳太太眼前突然有一條黑線,後來視覺越來越暗,醫生檢查出是視網膜出血與剝離,雙眼視力只剩光覺。目前除了透過飲食控制外,還靠著運動(散步、騎腳踏車等),規律注射胰島素後血糖濃度已控制在180 mg/dL已下。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預防
控制血糖、血脂肪、血壓
目前糖尿病血糖控制的主要指標是糖化血色素,世界各國糖尿病相關學會均有明確的建議值。
2014年美國糖尿病學會和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建議餐前血糖控制於70-130mg/dL時,如果糖化血色素仍高於7.0%,建議監測餐後1-2小時的血糖,並控制餐後血糖值在180 mg/dL以下,可改善糖化血色素值。
除此之外2018年國際糖尿病聯盟建議將餐後 (開始進食起計2小時) 血糖值控制在180 mg/dL以下,有助於降低糖尿病人發生慢性併發症的機率。
糖尿病自我管理
血糖監控
糖尿病病人在剛被診斷為糖尿病時,自我監測血糖是糖尿病自我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項目,採用積極胰島素療法或使用胰島素幫浦治療者,建議每日至少需要監測血糖3~4 次以上。病人常提到的怕痛、工作忙沒時間檢查,建議可採行國際糖尿病聯盟 (IDF) 提出的格式化監測方式 (Structured
Testing),配合精準、採血量少、比較不痛的血糖機來提高病人意願。
格式化血糖檢測是醫師依照病人的糖尿病型態 (第1或第2型糖尿病) 和病況,建議病人監測血糖的頻率和時間,作為睡前注射長效胰島素調整劑量的依據,或者每星期連續測三天的三餐餐前與餐後血糖等。好處是可以配合病人作息,得到血糖數據,有效的運用血糖機試紙。研究顯示,嚴格遵守格式化檢測的病人,血糖控制有較明顯的改善。
林瑞祥教授呼籲大眾請給視力喪失者更多支持
視力喪失會影響個人生活狀況,包括家庭關係、社會交往、經濟、工作和娛樂,加重壓力和焦慮甚至導致抑鬱。當視力嚴重受損時,對例行性工作可能引起很大的挫折,需學習特殊技能來處理日常活動和糖尿病,經由適當的復健學習日常活動是必需的。我們應該給予更多支持,經由主動的傾聽,轉介做諮詢、復健、支持團體和教育。
與視力障礙患者溝通的禮貌原則
應對時先稱呼對方的名字並介紹自己,用自然的音調和速度。對於合併聽力障礙者,才需放大音量並緩慢說話。交談可使用注視、看、注意等關於視力的日常會話,但失明、視力障礙等字則不合適。對話將結束時告知對方,可避免對方的困窘;須接觸對方的手時,應該先徵求同意。
每年例行視網膜檢查
糖尿病病人從確診開始,每年需例行檢查眼底,初期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病人不一定會有任何感覺,往往要等到產生進一步的病變,才會感覺到視力變模糊。因此,不能等到視力變差了才去檢查眼睛,因為有可能糖尿病所導致的視網膜病變已經嚴重了。當有視網膜病變時,應由眼科醫師做追蹤,以確認治療時機。輕度及中度非增殖性視網膜病變,需持續追蹤檢查;重度非增殖性視網膜病變須採全視網膜光凝固治療。維護好視力,才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TW-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