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visit this website.
hamburger overlay

【圖文】“咖”重要!糖尿病足部病變怎麼預防

李氏聯合診所醫療團隊 台南達俊診所 徐維信醫師

 

        依據國民健康署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1%(男性12.4%;女性9.7%),預估全國約有218.6萬人罹患糖尿病。糖尿病不僅病人數眾多,若長期控制不良又易併發中風、心臟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足部壞死以及進而截肢等合併症,造成病人莫大痛苦。其中辛苦的雙腳不僅日日承受我們偌大的身軀重量,有時還得肩負著千斤重擔上山下海,可謂辛苦備至,對於如此勞苦功高的雙足更值得我們珍惜照顧。

        糖尿病足部病變在“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the Diabetic Foot (IWGDF)”(筆者私下譯為“國際糖尿病足工作組”)指引中的定義是糖尿病病人(或有糖尿病史患者)其足部組織的感染、潰瘍或破壞,經常伴隨有下肢神經病變和/或周邊動脈疾病。大約有6%糖尿病患者罹患有糖尿病足部病變,足部病變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也可能因此阻礙了病人的生計及其社交生活。

為什麼會發生糖尿病足部病變?

內在疾病風險因子

糖尿病人為何罹患糖尿病足部病變?簡單地說,可歸因於糖尿病引起複雜的代謝途徑造成前述的神經病變和/或周邊動脈疾病所引發出來的。

        糖尿病神經病變可造成病人刺痛感(tingling)、燒灼感(burning)、足部無力(weakness)等感覺上的不適,也可造成病人失去感覺神經的保護作用,而周邊動脈疾病會引起肢體缺血,或者是神經病變與周邊動脈疾病兩者同時發生,因而造成足部潰瘍發生。一旦完整皮膚之保護受到破壞,病菌進入人體,加上糖尿病又可能減弱免疫系統的抵禦,便容易產生糖尿病足部感染,若不幸病菌毒素擴大蔓延,可能會需要面臨截肢手術,若是感染症再無法受到控制,嚴重者將引發重度敗血症危及生命。所謂星火燎原即是如此。

        除了神經病變、周邊血管疾病,糖尿病足部潰瘍的風險因子還包括足部變形、足部受力改變、視力不佳等。著名的夏柯氏足病變(Charcot arthropathy),就是由於神經病變、足部不正常的負荷、反覆的微小創傷及骨骼異常代謝等造成腳踝及足部骨骼、關節及軟組織的破壞,因而可能導致骨折、結構易位或下肢足部變形。

 

外在因素

        造成糖尿病足部潰瘍除了上述病人的“內在疾病之風險因子”外,一些中低收入國家區域的病人赤腳走路、疾病知識缺乏、延遲就醫及專業醫療人員短缺等因素也是加重足部病變負擔的常見之“外在因素”,因此必須時時增加民眾衛生教育知識,希望能早期發現病變例如足部感覺及外觀結構有無改變,皮膚之完整性、顏色、溫度是否異常、有無過於乾燥或潮溼等,一有問題及早就醫以免延誤。

        糖尿病學會於「2018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中提出很多方法,節錄以下兩點 :

1.為了保護足部,應指導有糖尿病足潰瘍高風險的糖尿病人,無論是在家裡還是戶外,都不可以赤腳、僅穿著襪子或穿著薄底拖鞋走路。(證據等級:低,臨床建議強度:強)。

2.指導有糖尿病足潰瘍高風險的糖尿病人,應穿著適當鞋具,以預防足底或非足底的足部潰瘍首次發生,或非足底的足部潰瘍一再發生。當足部變形或潰瘍前期徵象出現時,應考慮處方治療鞋(therapeutic shoe),客製化鞋墊(custom-made insole),或足趾裝具(toe orthosis)。(證據等級:低,臨床建議強度:強)。

 

怎麼保護足部呢?

    如何減輕及防止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於2021年9月提出「掌握健康透過「控糖五撇步」穩穩控制血糖,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及配合專業照護指導,以減輕及防止併發症的發生」,「控糖五撇步」要點包括有 :

  1. 健康飲食 三少一高、
  2. 規律運動 週週150、
  3. 控制體重 減輕負擔、
  4. 規律服藥 按時規律、
  5. 監測血糖 規律自主。

   對於糖尿病足部的照護,美國糖尿病學會提出建議供病友參考,筆者編譯如下:

  1. 每天徹底洗淨雙腳。
  2. 徹底擦乾,腳趾之間也不要忘記擦乾。
  3. 滋潤雙腳,但腳趾之間則要避免。
  4. 保持腳趾甲修剪(Keep your toenails trim),並使用指甲銼刀(emery board)小心處理鋒利的趾甲邊緣。
  5. 每天檢查雙腳是否有瘡(sores)、割傷(cuts)、水泡(blisters)、雞眼(corns)或泛紅(redness)。如果您發現異常,請告知您的醫生。
  6. 穿吸濕排汗襪。
  7. 穿鞋前,檢查鞋內是否有尖銳物體(如小石塊等)。
  8. 穿合腳的鞋子,不要讓鞋子摩擦您的腳(do not rub your feet)。
  9. 不要赤腳走動。
  10. 不要泡腳。
  11. 不要吸煙。

 

        經過大家多年努力,「臺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2型糖尿病」數據顯示,在2000~2014年間,第2型糖尿病病人併發糖尿病足疾病比率逐年減少,由1.36%降低到1.05%,其中,足部感染、截肢、嚴重的壞疽與骨髓炎比率也都逐年遞減,分別由2000年96.26%、26.62%,34.34%及53.70%,降低至2014年94.94%、17.50%、12.71%及45.83%。然而,糖尿病足疾病中的蜂窩組織炎/膿腫比率則由36.69%增加至59.77%。

        此外,足部感染、骨髓炎、蜂窩性組織炎與截肢的總人數也較以往增加,應與近年來罹患糖尿病總人數增加有所關連,這對民眾健康及醫療工作等是一大警訊,因此未來對糖尿病的足部疾病照護,仍應更加持續努力。尤其罹患糖尿病併發周邊血管疾病及足部感染症患者,無論男性及女性,皆以60~80歲這一族群的人數為最多,更需提醒民眾注意。

        一位糖尿病病人終其一生約有25%機會得到糖尿病足潰瘍(這也是非意外下肢截肢的最主要原因),而且一旦發生足部潰瘍其平均餘命僅6.1年,若因此而截肢的患者其平均餘命為3.3年。不可不慎。

        照顧好您的腳,如果您發現任何足部問題的跡象,請立即就醫。

 

參考資料

1.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306&pid=14589

2. Jaap J. van Netten, Sicco A. Bus, Jan Apelqvist, et al. Definitions and criteria for diabetic foot disease.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20;36(S1):e3268.

3.Satish Chandra Mishra, Kunal C Chhatbar, Aditi Kashikar, Abha Mehndiratta. Diabetic foot. BMJ 2017;359:Supp 11.
4.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2018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
5.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臺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2型糖尿病

6.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2017台灣糖尿病足部照護指引

7.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https://www.diabetes.org/diabetes/complications/foot-complications

 

TW-831

 

 

 

相關文章

刊登日期
2022年02月09日